图片

# 林国强

广州美术学院教授 硕士研究生导师
中国文化部重彩画高研班客座教授
香港中国重彩画会主席
中华文化促进会岩彩艺术研究中心副主任

图片

# 岩彩随想

文 / 林国强
母庸置疑,用数千种粗细颗粒色作画具有相当难度,但是绘制中层层遍遍厚色层的透叠,渐入佳境且具有现代美感的复杂性又会让作者感觉趣味无穷。若将琳琅满目的材料和厚涂、簿罩、渲染、泼彩、撞色、撞水、水洗、流淌、渗化、覆盖、透叠、交错、反衬、堆积、喷洒、干擦、打磨、拓印、揉纸、烧色、硫化、烧箔、贴箔、沥粉堆金、拼贴、裂变、刀刮、勾填等千变万化的技法相互交融,绘制出博大浑厚、气度恢弘、斑斓夺目、晶莹闪烁、斑驳厚重的画面,将更具有震撼人心的视觉冲击力。
—— 摘自广州美术学院《美术学报》2008 年第 1 期

# 新都印象 - 桂湖 宝光寺

图片

林国强教授求学于日本最负盛名的东京艺术大学,师从后藤纯男、平山郁夫、加山又造等日本名画家。曾获得日本经济团体联合会石坂财团的奖学金,是该基金创立 18 年来绘画专业唯一获得奖金的外国学生。毕业后也是活跃在日本的为数不多的中国画家之一。国强在日本主攻日本画,其原本就有很好的中国画和水彩画基础,到日本后潜心研究岩彩艺术,他以岩彩画的丰富技法,结合中国水墨特有的气韵,创作了一件又一件风格独特的力作,被誉为 “画伯”。
国强不仅是一位有成就的岩彩画家,也是一位甘为人梯、默默耕耘的好教师。他坚持传道授业,将国外学习工作期间形成的勤奋严谨的好作风带到广美。更为重要的是,他毫无保留地将多年来的经验和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同学们受益匪浅,有同学称赞其为 “见过的最好的老师”。
(2014 年 6 月 20 日广州美术学院院长 黎明)

# 山村局部

图片

# 山梨村庄

图片

林国强努力的方向,在于糅合中国画简洁的线条韵律感与现代日本画华丽的装饰性,互动渗透,化轻清为凝重,变板刻为宕荡。
这是一项非常富于挑战性因而也特别具有魅力的工作。类似的工作,在二十世纪前期,己经吸引了譬如岭南高氏兄弟这样一些怀奇负异的中国画家。但稍微不同的是,较之二十世纪前期,无论是中国画艺术的概念,还是日本画的内涵和形式,现在都己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单就现代日本画中使用的岩质颜料和厚涂手法而言,其复杂性已远非高氏兄弟生活的时代所能想像。深入地理解并全面地掌握中国画艺术包括日本绘画艺术中的这种特殊性,无疑是推动中国画艺术的当代发展和实现真正富有成效的中日文化交流的必要前提。林国强正是在积极致力于 “重彩画” 研究和创作以及相关的学术推广工作的过程中,体验到具体可感的文化使命感!
日本美术对中国美术的影响,大略来说,在二十世纪有三次明显的高潮。第一次是在清末民初,它给中国画家提供了折衷主义的蓝本;第二次是在三十年代初期,它向中国输入了东瀛版本的现代主义;第三次即是以矿物质颜料为主要媒材的现代日本重彩画技法在中国大陆的流播。这三次高潮,当然都是由那些留日美术学生归国以后的工作促成的。毫无疑问,林国强是促成第三次高潮的先驱者之一。
(文:李伟铭 著名美术评论家 广州美术学院教授)

# 银装

图片

# 新绿

图片

林国强探索日本绘画艺术取得的巨大成果,一方面是他具有优厚的天资,另一方面更由于他的过人的勤奋。他善于汲取当代日本名家的经验。林国强画中美景的首要的特色,是富于抒情性。《钟楼残照》中,秋天的黄叶在斜阳照射下闪着金光。透过密密的林木,现出钟楼朦胧的一角,令人想起古代中国的诗句:“夕阳无限好。” 更令人想起日本古代的俳句:“那是上野的钟,还是浅草的钟。”
林国强的画大多具有一种宏大的气慨。《晨》的景象是多么空阔辽远:山恋静穆,白云飘浮,平坦的原野分外安详。《樱花祭》中,紫蓝的夜色里,铺天盖地的樱花丛下,现出点点灯火的金黄。即使他画一个小景(如《胧》和《树桥》)甚至是局部的树梢(如《早春》),也仍然表现出深沉博大的气度与力量。
深受中国传统文化滋养的林国强,当然在创作中时时显出中国艺术的神韵。《黄山玉屏峰》的景色全是中国的,但汲取了大量日本画的技法。《万灯祭》是日本特有的节日场景,但氤氲交融的笔法和气氛却令人想到宋代米芾的山水。在许多画作上,还可以见到绵密丰厚的线条,如《新绿》《银装》—— 类似宋元名家的笔法,但却有了全新的表现;其韵律与节奏更富于秩序感和装饰美,富于现代日本画的意境。
(文:迟柯 著名美术评论家、原广州美术学院教授)

# 樱花祭 局部

图片

# 万灯节

图片

# 万灯节 局部

图片

出身于广州的林国強教授,自幼喜习丹青。在其习艺的初级阶段,就对素描与色彩情有独钟,颇有心得。他曾是广州美院名师教授的高徒,这些都为其日后的岩彩艺术的研习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具体地分析起来:首先,与一般中国画专业的留学生不同,坚实的素描与色彩基础,使艺术家能熟练地把握色彩明度即灰度的幅域处理,在眼花缭乱的岩质色彩材料中,避免了陷入过于强调局部材质美的通病,支撑他能反复深入地表现具有岩彩特点的多层次叠加的精微色彩变化的可能;
其二,他对自然风景转换为岩彩营造的丰富色层,有他独到的体验与表现想法。
第三,2003 年笔者曾请林国强来指导厦门大学艺术学院现代重彩画专业的研究生课程,他对金属箔,各种各样东方画材的熟练运用,对画面岩质色彩在明度,纯度与饱和度的精致处理,特别是为追求通达重彩的独特意境,其粗细色层与金银铜等金属箔的变色与交叠积加的高度技巧,画面产生的丰富色彩与深邃肌理的艺术魅力,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近二十多年来,林国强历游体验了五洲四海数十个国家、地区 的风景名胜,並博览了各国顶级的美术馆、博物馆,拓宽了自己的视野,更深刻地思考到东方岩彩艺术,需要借鉴融入西方美术文化在色彩,素描,观念等多方面的有益精华,才能更好的走向世界。
寄希望他在新的东西方文明对话的背景下,跨越文化圈的艺术探索有更多的好作品问世。
(文:张小鹭 厦门大学艺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馆教委专家,李可染画院副院长)

# 冬日 局部

图片

# 夕照

图片

# 秋韵

图片

# 秋韵 局部

图片

林国强把日本画的制作精华给我们移植回来了。他把这一对我们来说是陌生的技法和我们自己国家的审美、人文、现实揉合在一起,于是岩彩画就独树一帜地生长到了中国的大地上,甚或可称为另一朵使人耳目一新的奇葩吧。说它使人 “耳目一新”,确非溢美之词,它确乎不同于任何画种,但确又有着强大的艺术表现力。它能够打动人的视觉,却又兼能促人驻足进行深入探究,它能将画家特有的创作灵感凝聚其中然后进行层层的宣示和柔和的散发,使人感悟于心。它不同于国画的工笔重彩,在形式上二者又确有相似之处,它似乎追溯本源能找到中国古代艺术的影子,这恰恰印证了林国强自己的艺术之路。
我喜欢他的 “秋韵”、“冬之夜”、“霜叶如丹”。我喜欢细细品味他画面上那种层层深入处理和色彩变幻。那似乎是画面空间的历程,同时也是艺术家找寻深埋在心底的意韵的历程。这几乎是其他画种从未具有的特色,对观众来说这确是一种全新的体验。
(文:尹国良 广州美术学院教授、原广州美术学院副院长、广东油画研究会会长。)

# 冬之夜

图片

# 冬之夜 局部

图片

林国强教授画的《寒林夕照》《岚山霜红》既保留了岩彩画的厚重特点,又使人感到画面生动,朦朦之中蕴藏着的大自然的一股灵气在回荡,充分表现了夕照的意境。
又如《冬日》一画更充分表现了岩彩画的特点,冬天的太阳在高空中若隐若现,大地充满着温暖的冬日阳光,一片生机。另一画《冬之夜》,在十分宁静的夜晚,寒意中从室内透出暖色的灯光,使观众对室内主人产生更多的想象。
好的画往往给观众留下难忘的印象。林国强在岩彩画的制作中付出的艰辛劳动是可想而知的,但留给观众的是生动的艺术形象,因此是很有价值的。
(文:陈金章 著名画家、广州美术学院教授)

# 古寺秋色

图片

# 岚山霜红

图片

# 冬至

图片

# 霜叶如丹

图片

# 霜叶如丹 局部

图片

# 良宵 局部

图片

# 欧洲行 浪漫之路

图片

# 雪霁

图片

# 雪霁 局部

图片

# 寒夜

图片

# 寒夜 局部

图片

# 初雪

图片

# 欧洲纪行 (二) 捷克 CK 小镇

图片

# 欧洲纪行 (二) 捷克 CK 小镇局部

图片

图文由画家本人提供

更新于

请我喝[茶]

ART.cool 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ART.cool 支付宝

支付宝

ART.cool 贝宝

贝宝